新一代固態相變致冷技術 塑料晶體壓熱效應

發佈:2019-10-09, 週三
MicroDSC7 evo 高壓型微示差掃描量熱儀

根據聯合國公佈的全球能源消耗數據顯示,每年約有 25% 到 30% 的電力,被使用在致冷應用上 (The Importance of Energy Efficiency in the Refrigeration, Air-conditioning and Heat Pump Sectors) 。舉凡電冰箱、冷氣機、除濕機、冰水機,這些內部裝置壓縮機的設備,大多都是採用傳統「冷媒蒸氣壓縮循環技術」。這種技術,是利用冷媒 (Refrigerant) 在氣態、液態相變過程中的吸熱、放熱效應,利用壓縮機造成冷媒相變,並將箱體內部的熱量帶到外部去散熱,來達到冷卻的目的。冷媒壓縮循環技術,是目前致冷技術中,較為成熟、效率較高、成本較低的最佳選擇。然而,此類技術所用的冷媒對環境並不友善,即使是新一代的全氟化碳(FC)、氫氟化碳(HFC)環保冷媒,如R32、R410A,也都屬於溫室氣體,蒸散到大氣中,會造成地球溫度上升。早期的氟氯碳化合物(Chlorofluorocarbons, 簡稱 CFCs),甚至還會破壞地球臭氧層,目前全球已經完全禁用。

近年來,基於固態相變熱效應 (Caloric Effects) 的固態冷媒致冷技術,將有機會取代上述傳統技術。固態冷媒致冷技術的好處在於設備中,沒有會逸散到大氣中,並造成溫室效應的傳統冷媒材料。

目前相關的固態相變熱效應技術,大多利用基於以下幾種熱效應的材料:

其中,壓熱效應是利用壓力誘導晶體結構相變,用壓力改變材料原子的自旋運動,在高能階與低能階之間切換 (spin crossover),過程伴隨熵變化,而達到致冷的目的。一般的材料,壓熱效應通常很小,從前很少引起人們注意。但最近 BCE 相關研究獲得很大的進展。為了跟原本微小的 BCE 區隔,另外以專有名詞  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  (CBCE) 稱呼,中文可稱為「巨大壓熱效應」或「龐壓卡效應」。大陸李昺博士的研究團隊,在 CBCE 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,以新戊二醇塑料晶體為壓熱材料,得到比傳統壓熱材料高一個量級的等溫熵變結果,並刊登在今年2019年3月的自然雜誌。台灣同步輻射中心成員,以及在澳洲建製的「冷中子三軸散射儀SIKA」亦參與這項研究。

此外,該研究採用的量熱儀器,是全球知名量熱儀品牌 SETARAM 的 MicroDSC7 Evo 微量熱儀,它採用獨家的3D卡爾維式微量熱技術,在高壓環境中,也可以保證極高的量熱靈敏度與準確度。以下是 MicroDSC7 Evo 進行塑料晶體壓熱效應的系統配置示意圖:

 

儀器內部採用半導體制冷,因此不需要液氮之類的外部冷源,而儀器內部模擬的高壓環境,是由外部的高壓氣體控制面板控制,經由 1/16" 管路與樣品池連通,可以動態調整壓力。

測量結果

下圖左,為一般高壓條件下,MicroDSC7 Evo 的熱流測試曲線。塑晶材料的相變溫度,及相變熱在不同壓力下,顯示出規律性變化。下圖右,顯示相變溫度與環境壓力的線性關係。

 

溫控程序: 25°C ~73°C at 0.1°C/min

樣品:neopentylglycol (NPG)、pentaglycerin(PG)、pentaerythritol (PE)、2-Amino-2-methyl-1,3-propanediol(AMP)、tris(hydroxymethyl) aminomethane (TRIS)、2-Methyl-2-nitro-1-propanol (MNP)、2-Nitro-2-methyl-1,3-propanediol (NMP)等壓力控制:最 大1000Bar,由高壓控制面板實現。

下圖左,溫度-壓力相圖,數據分別由兩部分別在法國跟日本的 MicroDSC7 Evo 微量熱儀測得,儀器的一致性非常好。下圖右,為不同壓力下,樣品在加熱過程中的壓致熵變。

 

若您從事相關研究,並打算設置一套量熱設備,歡迎「聯絡勢動科技」,以獲得更詳盡的量熱儀產品資訊,以及實驗配置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