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磁共振光譜儀的原理為何?

發佈:2017-02-10, 週五

核磁共振光譜儀 (NMR,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),顧名思義,是一種觀察分子結構中的原子核動態的一種技術,藉由分析原子核自旋 (spin) 特性,進而判斷分子結構。自從 50年代,核磁共振技術問世以來,核磁共振光譜儀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有機化合物分析研究上。

NMR System

核磁共振光譜儀的原理,是利用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動量的特性,當原子核被施予外加磁場、而且方向與磁矩方向不同時,原子核原本的磁矩 (可以想像為陀螺的軸心),會繞著磁場方向擺動旋轉,就像陀螺在旋轉過程中,會傾斜旋轉擺動一樣。這個現象,有一個專有名詞,叫做進動 (precession),而進動具有能量,也有一定的頻率。而且在固定強度的外加磁場中,這個頻率也會固定不變。

 

進動 Precession

「進動 precession」的運動狀況 (圖片來自維基百科)

此外,由於原子核在進動的過程,其磁矩與外加磁場方向的夾角並不是連續的,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數決定,磁矩的方向,會在施予外加能量後,在這些磁量子數間,呈現跳躍式的變化,不是平滑地改變方向。這個外加能量,通常會施以外加的射頻場來提供。而這個現象,被稱為「共振」。而且,不是每一種原子核都會發生「共振」現象,那些質子數和中子數均為偶數的原子核,便不會發生共振,如,氧-16,氖-20。

因此,核磁共振光譜儀,便是利用以上的原理,為待測樣品製造出一個恆定的外加磁場,並且施以一射頻能量於其上,透過線圈偵測原子核自旋進動的頻率 (測量磁場變化產生的電氣信號,並透過傅立葉轉換得到頻譜),便能進一步分析出分子中的原子核構成,進一步判讀出分子結構。

外加磁場的大小,會影響到頻譜中每一根頻率信號的距離。磁場越大,距離越遠,也越容易看清楚每一個頻率的細節,也就是解析度更高。過去,一部 NMR 的體積龐大,需要佔據很大的空間,而且還需要液態氮降溫,維護成本所費不貲。

然而,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精進,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普遍,高信噪比的放大器,與高解析度的類比/數位 (A/D Converter),相繼問世。對於信號處理與信號解析的能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,因此也帶動了桌上型 NMR 的發展,一些廠商發展出來的桌上型核磁共振光譜儀,已經足夠日常的研究分析,或者生化、醫藥產品的生產品管檢驗上,同時價格也非常大眾化,已經到了一般紅外光譜儀、拉曼光譜儀的等級,甚至更低。

勢動科技為您引進最先進的桌上核磁共振光譜儀產品,為您的日常教學、研究、品管,提供更有效、更可靠、更經濟、而且非常精準的強大測量工具。

勢動科技桌上型核磁共振儀產品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