鋰電池正極材料粒徑檢測
隨著新能源、電動車和智慧穿戴設備等行業的迅速發展,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正蓬勃發展,高容量、更耐用、高安全性能、價格更低廉等優點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,更是業界專注的重點。
電池正極材料一般以鈷酸鋰(LCO)、三元材料(NCM)、錳酸鋰(LMO)和磷酸鐵鋰(LFP)為主,固態電池也正在發展。這些材料的粒徑尺寸分佈,是影響電池充放電性能的關鍵因素,理想的粒徑分佈,可優化鋰電池的能量和功率。因此,無論在研發或生產階段,測量正極材料粒徑尺寸分佈,至關重要。
本文以「Bettersizer 2600先進乾濕兩用雷射粒徑分析儀」,檢測5種磷酸鋰鐵樣品。
Bettersizer 2600 粒徑分析儀
正極材料粒徑分佈實測
實際量測後,獲得以下粒徑分佈結果:

表1 五種樣品平均粒徑分佈
樣品 |
D10(μm) |
D50(μm) |
D90(μm) |
A |
0.388 |
1.057 |
3.126 |
B |
0.370 |
0.991 |
2.790 |
C |
0.387 |
0.956 |
2.970 |
D |
0.973 |
4.228 |
11.150 |
E |
0.985 |
10.19 |
18.330 |
在圖1中,磷酸鋰鐵A、B和C的粒徑分佈相差較小,粒徑也較小,D的粒徑較大,E的粒徑最大。粒徑較小的磷酸鋰鐵顆粒,其比表面積較大,因而縮短鋰離子在電池內部的擴散路徑,同時加強鋰電池電化學反應活性。但粒徑過小的材料,其顆粒團聚加劇,鋰離子的固相擴散係數,反而因此降低,並導致電池的內阻增大。部分電流在高內阻的影響下,會轉換成熱量,導致鋰電池熱損耗增大,而影響電池的容量和放電性能。
粒徑分佈影響正極材料效能
目前,常用的磷酸鋰鐵正極材料,其D50粒徑,多半在1 μm-2.5 μm範圍內,這類的材料,其電化學性能最佳,有利於鋰電池的有效放電量,達到理想水準;而少數 D50粒徑在3.5 μm-8 μm範圍內的磷酸鋰鐵材料,如上表中的樣品D和E,以其製成的電池內阻較大,熱損耗大,因而影響鋰電池的壽命、蓄電容量、充放電速率,且容易產生安全疑慮。
如同表1的測量結果,樣品A、B、C三種的平均粒徑在1 μm左右,而樣品D的平均粒徑在4 μm,樣品E的則超過10 μm。以樣品E粒徑超標的正極材料,會造成鋰離子在電極活性材料中的固相擴散,會提高電池內阻,並降低電池的有效充電量。
電池材料檢測需要一部可靠的粒徑分析儀
下圖2 是以「Bettersizer 2600先進乾濕兩用雷射粒徑分析儀」測試同樣正極材料A,量測7次的結果,D10、D50和D90的重複性分別為 0.13%, 0.07% 和 0.09%,遠遠低於雷射粒徑分析儀,國際標準ISO13320的<3% 與 <5% 要求。

使用 Bettersize2600雷射粒徑分析儀,來檢測磷酸鋰鐵正極材料的粒徑分佈,可獲得更可靠的結果,加速研發時程,減少產線因為測量問題造成的延誤。
結論
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粒徑分佈對影響電池性能至關重要。對於固定的負極材料和電池尺寸,可以調整正極材料的粒徑分佈,以優化鋰電池的能量和功率。 為了實現高儲能、穩定性和安全性能,需要嚴格控制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粒徑分佈。 因此,電池產業的製造商或相關的研究者,可使用 Bettersizer 2600 粒徑分析儀,來測量電極材料的粒徑分佈,提高您的研究、生產效率。
若您需要更進一步的產品介紹、或相關資訊,請聯絡勢動科技,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!
#粒徑分析儀 #雷射粒徑分析儀 #粒徑儀 #粒度分析儀 #粒徑分佈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