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磁共振光谱仪的原理为何?

发布于 2017-02-10 18:53

核磁共振光谱仪 (NMR,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),顾名思义,是一种观察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核动态的一种技术,藉由分析原子核自旋 (spin) 特性,进而判断分子结构。自从 50年代,核磁共振技术问世以来,核磁共振光谱仪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有机化合物分析研究上。

NMR System

核磁共振光谱仪的原理,是利用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的特性,当原子核被施予外加磁场、而且方向与磁矩方向不同时,原子核原本的磁矩 (可以想像为陀螺的轴心),会绕着磁场方向摆动旋转,就像陀螺在旋转过程中,会倾斜旋转摆动一样。这个现象,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做进动 (precession),而进动具有能量,也有一定的频率。而且在固定强度的外加磁场中,这个频率也会固定不变。

 

Precession
“进动 precession”的运动状况
(图片来自维基百科)

此外,由于原子核在进动的过程,其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的夹角并不是连续的,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,磁矩的方向,会在施予外加能量后,在这些磁量子数间,呈现跳跃式的变化,不是平滑地改变方向。这个外加能量,通常会施以外加的射频场来提供。而这个现象,被称为“共振”。而且,不是每一种原子核都会发生“共振”现象,那些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,便不会发生共振,如,氧-16,氖-20。

因此,核磁共振光谱仪,便是利用以上的原理,为待测样品制造出一个恒定的外加磁场,并且施以一射频能量于其上,透过线圈侦测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 (测量磁场变化产生的电气信号,并透过傅立叶转换得到频谱),便能进一步分析出分子中的原子核构成,进一步判读出分子结构。

外加磁场的大小,会影响到频谱中每一根频率信号的距离。磁场越大,距离越远,也越容易看清楚每一个频率的细节,也就是解析度更高。过去,一部 NMR 的体积庞大,需要占据很大的空间,而且还需要液态氮降温,维护成本所费不赀。

然而,随着半导体技术的精进,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普遍,高信噪比的放大器,与高解析度的类比/数位 (A/D Converter),相继问世。对于信号处理与信号解析的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,因此也带动了桌上型 NMR 的发展,一些厂商发展出来的桌上型核磁共振光谱仪,已经足够日常的研究分析,或者生化、医药产品的生产品管检验上,同时价格也非常大众化,已经到了一般红外光谱仪、拉曼光谱仪的等级,甚至更低。

势动科技为您引进最先进的桌上核磁共振光谱仪产品,为您的日常教学、研究、品管,提供更有效、更可靠、更经济、而且非常精准的强大测量工具。

势动科技桌上型核磁共振仪产品网页